2024年博士招生,又有“双一流”高校取消统考。近日,南昌大学官方公布,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将全面实行“申请—考核”制,这一选拔方式将适用于直接攻博、普通招考和硕博连读等所有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。这意味着,博士招生将迎来由统考选拔向“申请—考核”制的转变。
博士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塔尖,其招考及培养过程中的改革一直备受关注。如今,“申请—考核”制在各大高校不断推进与完善,标志着博士招生选拔机制的一次重大变革。
“不是考上来的,而是考核上来的”
过去的博士招生大多采用“普通招考”,以笔试为主、过于重视外语的招考模式让考生和导师都感到不满。考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准备笔试,而卷面成绩往往不能反映导师所需要的能力。相比之下,“申请—考核”制将选拔权交给导师,对申请者多年的成果进行综合考核,更全面地考察学生的个人特质和学术能力。
“申请—考核”制在我国最早可追溯到2003年北京大学、复旦大学等高校博士生招生试点工作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这一招生制度中,包括清华大学、东南大学、同济大学、南京大学等20多所高校。这一制度的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扩散,得到了广泛认可。
据统计,在全国147所“双一流”高校中,超过百所高校已经全面取消统考,采用“申请—考核”制作为博士招生的主渠道。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对于人才选拔制度的深入探索和改革。
然而,“申请—考核”制的实施也引发了一些争议。有学者认为,该制度能够更全面地考察学生的个人特质和学术能力,规避了普通招考制中以笔试成绩筛选考生的不足。但也有学者对考核标准对学生能力的预测效度持怀疑态度,担忧该方式导致优秀生源流失。
尽管存在争议,“申请—考核”制在我国推行近20年来,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。清华大学自2011年开始试点“申请—考核”制,此后全面推进,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。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院士指出,“申请—考核”制对提高博士生招生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,有利于发挥院系招生自主权,促进院系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。
不少学者通过研究探求“申请—考核”制的实施成效。《优化“申请-考核”招生制度提升博士生生源质量的实践与思考》一文显示,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作为学校2013年首次开展“申请—考核”制招生的试点单位之一,已取得较好的示范效果。相对于公开招考,“申请—考核”制的生源范围更精准,考生报考的目的性更明确、综合科研素质更强。通过主动推荐,导师能够精准地招收本领域的优质生源,对单位和个人的科研工作都产生极强的推进作用。
同时,也有研究表明,“申请—考核”制减少了纸笔测验带来的片面性,“申请—考核”制录取的博士研究生读博期间的科研产出更高。这一结果从长期和客观的角度反映出“申请—考核”制的人才选拔效力。
博士扩招,考博攀升
在高校选拔人才的新时代,"申请—考核"制的推行显得尤为关键。这不仅是高校严格筛选人才的第一关,更是在博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,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良好开端。
回顾历史,博士研究生招生的规模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。1982年,博士生招生人数仅为302人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特别是在1999年至2004年期间,博士生招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,年均增幅达到了惊人的23.8%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这一阶段的总体招生规模仍然相对较小。直到2004年以后,博士生招生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阶段,年均增幅稳定在3.2%。而到了2017年,博士生招生规模再次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。2018年博士生招生人数达到了95502人,较前一年增加了13.9%。到了2019年,博士生招生规模首次突破了10万人大关。这一趋势在2020年得以延续,博士生招生人数继续攀升。
这一增长速度并非偶然,而是高校在近年发布的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明确体现的。例如,《上海交通大学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(校本部)》显示,博士生的招生规模正在逐年扩大。从2022年的3000名左右(含医学院)到2023年的3200名左右(含医学院),再到2024年的预计招生规模为3500名左右(含医学院)。同样地,南开大学在2024年的博士生招生人数也有所上涨,预计招收1500名左右的博士生,与前两年相比人数持续上升。
与此同时,考博的人数也在不断攀升。以南京大学为例,2020年12月,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发布了一份说明,指出因2021年申请博士的人数增多,超出预期,导致推迟公布复试名单的情况出现。这一现象实际上成为了近年来考博竞争日益激烈的缩影。
然而,尽管博士生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,但高校始终将培养质量放在首位。"博士生培养的目的是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造就更多的高质量人才,而不是生产博士学位。"这句话突显了高校在扩招趋势下对博士生质量的坚守。我国高校正在努力做强做精学术型博士教育,并加快发展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,通过"双管齐下"的方式推动我国博士学位教育体系的完善。
展望未来,我们相信"到2035年,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"的目标将不再遥远。而作为"高精尖缺"人才的重要代表,博士生们正处在众多学子渴望达到的高度。选择这条道路的人注定要接受来自各个方向的变化与考验。但只要在各项制度的不断探索与完善中处变不惊、脱颖而出的人才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博士。